欢迎登录长虹网站,精于服务 成就品质
24小时服务热线:4O066-763l5

公司新闻

长虹 团队协作1+1>2

时间:2012-07-18 点击:10

在家电制造业转型升级,向先进制造业迈进的背景下,长虹将工业工程的理念、技术手段与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,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,从集团各下属公司之间的合作,到工厂各生产线之间的协同,再到员工与员工之间的配合,精细化管理打通了长虹的任督二脉,使集团的每个环节都紧密相扣、高速运转。

  而在制度无法到达的地方,长虹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又发挥了“以水填沙”的作用。长虹“以员工为本”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的创新力被大大激活,以主人翁的意识投入工作。有着深刻“长虹烙印”的先进制造业模板既值得学习,又难以复制。

  生产线总动员:人人增效

  如果将企业比作是一台大型的机器,那么生产线上的一线员工就是这台机器上的螺丝钉,机器能够快速运转,得益于每个螺丝钉的高效工作与配合。因此,对于企业来说,生产线上的每一位员工都担负着提效的重任。

  孙辉是长虹电视机一厂厂长,他每天会在工厂门口贴上“生产线小时人均产出”考核表,为提高工作效率,他不断创新工作模式,提出了“四保五”的生产方案:以4条机芯生产线提供的机芯组件保证5条整机生产线的生产,可节约机芯生产人员20%,使机芯生产效率提高25%,每年降低制造成本100万元以上。万攀是虹信公司软件云计算服务部的员工,2011年,公司系统硬件升级遇到技术难题,原计划4~5个小时解决的问题可能要拖延3~4个工作日,为不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,万攀与团队吃住在现场,两天不间断,终于成功升级系统。万攀说,人效就是要利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发挥出最大的工作能效。

 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长虹举不胜举。在政策红利渐退,竞争日益加剧,利润不断摊薄的情况下,提升效率、向管理要效益是家电制造业的必然选择。员工与管理层的共同努力让长虹在“降本增效”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。

  2011年,长虹高频电子工厂全年人效提升达30%;包装印务公司平均用工人数由2010年的498人降低至2011年的421人,降低15.5%;电视机二厂采用长虹首创的全新模式生产线,通过生产线流程整合、工序通用、模块化生产等方式,节约了50%的人力和50%的场地……

  2012年,长虹集团的关键词仍是“提效”。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提出了“提高人效,降低成本,5%不可能,30%有可能”的口号。长虹模塑公司下属模具公司总经理李涛在接受《中国电子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起初,我们对提效的目标十分不解,为什么‘5%不可能,30%有可能’?但在实践当中,我们摸索出了经验,只要方法找对了,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”据李涛介绍,模具公司着力在流水线上降低劳动强度,比如减少搬运次数、减少搬运距离等,努力缩短流水线距离,现在平均人效可以提高30%。

  在集团的号召下,生产线上人人都成了“增效器”,长虹全体员工上下一心,打响了一场“提效”的攻坚战。

  SBU架构:团队协作1+1>2

  改革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加速器。长虹不断进行内部调整,构建了“总部为财务管控中心、产业集团(SBU)为战略管控中心、业务单元(BU)为经营管控中心”的三级管控体系。由于采用分层级的管理模式,这就需要每个产业集团之间、集团下属各公司之间在工作中紧密配合。

  长虹精密公司电子制造厂厂长李斌向《中国电子报》记者介绍:“各产业集团对SBU都要设定目标,如利润指标、生产指标等,通过指标的设定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。”他举例说,精密公司属于零部件产业集团,为了促使各BU之间的合作,达到流程最短、效率最大化的目的,各BU之间成立了财务协同部、质量协同部、技术协同部等,协同部门在各BU之间实现信息、技术、管控方式的共享,从而减少了沟通和协调成本,提高了协同效率。

  在三级管理模式下,长虹零部件产业集团通过内部各子公司充分协同,大大提升了制造效率;长虹电视机二厂通关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,量化和细化工作目标,使整机和模组的生产效率分别增长了25.8%和30%。

  目前,长虹已经建立了多媒体、家用电器、服务、军工、海外、新兴产业、零部件、房地产等8个产业集团和长虹佳华、国虹通讯等2个直属事业部的组织架构,构建了全新的“动车组”模式。要保证这辆“动车”高速行驶,协调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。李涛认为:“在协作方面,市场竞争很关键,把各公司放入市场,充分感受激烈的市场竞争,公司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增强。”据他介绍,各公司、各部门还成立了协调小组,并赋予其充分的权利,当一个项目需要多个公司或部门配合完成时,协调小组将制定一个统一的方案,把各部门力量集中起来,共同执行。

  随着长虹产业链不断纵深,产品线不断拉宽,以BU为基础,以SBU为中心,长虹各产业集团之间,各下属公司之间的配合更默契,合作更高效,真正做到了1+1>2。

  信息化武装:升级先进制造

  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,先进制造业不断吸收电子信息、计算机、机械、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,并将其应用于先进制造业的各个环节。其中,信息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
  自2000年引入ERP平台至今,长虹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。 2001年,长虹又将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OA投入运行,ERP和OA系统的实施,解决了物料编码、成本和价格管理、库存数据规范等问题。2004年起,长虹信息化建设步入快速发展轨道,相继建成了集团的广域网和核心系统框架,PDM、CRM、PPCO、执行层信息系统也陆续上线。2011年,长虹仅对供应链环节的财务结算进行了优化和变革,就为公司创造了600万元的效益。

  提到信息化建设,李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,模具公司依靠自己的技术人员,用时3个月,自主开发了计算机软件系统,为公司节省了几十万元。李涛说:“生产线上的信息可以在系统中全部进行录入和汇总,使工作人员全面掌握生产情况。通过这个平台,我们不但明确了员工责任,还减少了运输、周转、沟通的时间,做到无接缝生产。而信息的公示公开又便于考核,也能够激励员工迎头赶上,目前工作完成率能达到100%。”

  而在电视机二厂,信息化方案的应用实现了多组装配、混流集中老化、混流调试和分流包装,再辅之以自动化设备,工厂形成了多品种共线生产和制造效率提升的全新生产模式,提高了产品大规模定制的能力。

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长虹在建立先进制造体系上已经摸索了一段时间,直到2011年引入IE系统,IE与IT的结合使长虹制造迅速升级。李斌生动地向记者描述:“精密公司的SM机有60多条生产线,分别对应不同的产品线,每个产品线上的信息都十分分散,情况也比较复杂,而IE把这些分散的产品线集合了起来,实现工艺参数的共享,每条产品线在切换中都节省了不少时间。”对于精密公司而言,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是最大的两个成本,而IE与IT的有效结合将这两者控制到了最佳状态。

  信息化武装使长虹的先进制造体系不断完善和升级。从研发到制造,从管理到销售,长虹人不断创新、不断尝试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“长虹奇迹”。

  人文管理:激活员工创新力

  生产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管理方式的转变,在产业先进、技术先进、管理先进这三股力量的推动下,长虹已经初步建立了与世界同步的先进制造业的管理体系,而人文管理在其中发挥了凝聚人力、激发活力的催化剂作用。

  李斌告诉记者,精密公司采取了很多办法激励员工,比如对员工的产量指标、品质指标等进行考量,对于指标不断提升的员工予以奖励;另外,工厂的班组长也定期跟员工进行座谈,以“合理化建议”或者“厂长信箱”的方式获取一线员工的意见和建议。他说:“公司一直都很重视员工的建议,如果员工的提效建议经过评审后确实能够达到提效的目的,我们一定会予以奖励。”

  除了提供平台让一线员工发出自己的声音,长虹还为员工成长创造了多种机会,包括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,对员工进行专业、学历晋级的常态培训,开展技能比赛,奖励科技创新功臣等。

  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创新,即使带来微小的效益,也会受到企业的奖励与关注,而员工在分享到胜利成果之后又将继续动脑动手,寻找更高效的生产途径。如此一来,员工与企业形成了良性互动,生产线也随之活跃起来。

  长虹认为,制造业的核心动力始终是人,长虹视员工为企业最珍贵的财富,对员工关系建设极为重视。以文治为宗旨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成长、在创新中进步,也不断地将长虹擎到新的高度。

  中国电子报、电子信息产业网

首页
电话
联系